联系方式Contact us

  •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中路24号院6号楼,100015
  • 010-53218311
  • 010-53218307
  • china-cicc.org:4789

标准规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标准规范>大型真菌图像采集技术规程

大型真菌图像采集技术规程

大型真菌图像采集技术规程

起草单位: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前    言

本规程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淮稳霞、赵文霞、朴春根、田国忠、汪来发、李永等。

 

引    言

大型真菌种类丰富,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自然界物质循环、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型真菌又是一类珍贵的微生物资源,是目前菌物中最有开发应用前景、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的一类。

大型真菌子实体及菌落等形态特征是其鉴定的重要依据,因而高质量的图像资料的采集对于大型真菌分类鉴定及其它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确保大型真菌图像采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制定《大型真菌子实体图像采集技术规程》,以提高其菌种资源的数字化质量,更科学地整理、整合大型真菌菌种资源,提高菌种资源的社会共享效率。

本规程规定了大型图像采集的基本原则、要求及图像采集的流程。

 

目  次

1 范围... 19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92

3 术语和定义... 192

4 大型真菌图像采集基本原则、仪器设备及技术要求... 192

5 大型真菌图像采集流程及要求... 192

参考文献... 194

附录A 大型真菌常用培养基配制方法... 195

 

 

 

大型真菌图像采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大型真菌图像采集的基本要求以及大型真菌图像采集的基本流程。

本规程适用于大型真菌菌种图像的采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平台标准:微生物菌种纯度检测技术规程 (试行)。

平台标准:微生物菌种复核检测技术规程 (试行)。

平台标准: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试行)。

平台标准:自然科技资源图像采集技术规范(试行)。

平台标准:大型真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子实体 fruitbody

产生孢子的真菌结构,如子囊果、担子果。

3.2  

孢子印 sporeprint

把成熟伞菌的菌盖放在一张白色或深色纸上(菌褶向下),在纸上留下相应形状的孢子堆图像,此即孢子印。孢子印及其颜色是伞菌分类依据之一。

4 大型真菌图像采集基本原则、仪器设备及技术要求

4.1 基本原则

4.1.1 根据已知大型真菌类群的典型特征来采集图像。

4.1.2 所采集的图像能够较真实、全面地反映该种大型真菌的主要形态特征。

4.2 仪器设备

4.2.1 宜选用数码单反相机或具有微距拍摄功能的数码相机。

4.2.2 微距镜头宜选用放大率1:1的微距镜头。

4.2.3 宜选用具有冷光源且可多方位调节角度的翻拍架,用于固定相机和稳定培养皿。

4.2.4 宜选用带数码摄像头的显微镜。

4.3 技术要求

4.3.1 图片的存储格式应为jpg格式。

4.3.2 图片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以上。

4.3.3 拍摄主体要求清晰。

5 大型真菌图像采集流程及要求

5.1 大型真菌子实体野外形态图像的采集和要求

5.1.1 图像采集流程

5.1.1.1 调整照相机的光源和焦距,远距离(1米以外)拍摄子实体的生境图片。

5.1.1.2 设置比例尺,调整到最佳视角,调好照相机的光源和焦距,近距(1米以内)拍摄大型真菌子实体的正面、反面及侧面图像。

5.1.2 图像采集要求

5.1.2.1 获取的子实体生境图像能反映出其生长的基物、生长方式及周围生态环境等。

5.1.2.2 获取的子实体正面、反面及侧面图像应反映子实体或子座的大小、形状、颜色,菌盖的整体形状、大小、边缘形状、表面性状和颜色,菌褶的颜色、形状及与菌柄的着生关系,菌柄的整体形状、长度、直径、颜色、表面性状及与菌盖的着生关系,菌环的有无及其着生部位、颜色,菌托的有无及其颜色、形状,菌管的颜色、管孔的形状和大小及子实体其它形态特征。

5.2 大型真菌孢子印图像的采集和要求

5.2.1 图像采集流程

5.2.1.1 选取新鲜的刚开伞的子实体,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去除菌柄,保留菌盖。

5.2.1.2 将菌盖平放在白纸或深色纸上,用培养皿、玻璃杯或其它器皿罩上,以防风吹或菌盖干燥。

5.2.1.3 静置1小时以上,取走培养皿或其他器皿,小心地拿开菌盖,就可以看到纸上留下纹饰堆积的孢子,即为所得到的孢子印。

5.2.1.4 调好照相机的光源和焦距,近距(1米以内)拍摄大型真菌孢子印图像。

5.2.2 孢子印图像采集要求

5.2.2.1 去除菌柄时,注意不要损伤菌褶。

5.2.2.2 根据大型真菌菌褶的颜色来确定所用纸张的颜色。一般白色菌褶可用深色的纸;菌褶呈黑色或锈色、褐色的种类可选用白色等淡色的纸。

5.3 大型真菌菌落图像的采集和要求

5.3.1 菌落图像流程

5.3.1.1 菌落的培养

将大型真菌菌株接种在该菌株适宜生长的培养基平皿上,于适宜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一定的时间,用数码相机采集图像。一般大型真菌菌株可选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综合培养基(CPDA)或MMN培养基,具体的配制方法见附录A。 如选用其它的培养基,应给出培养基的统一编号。如没有统一编号,必须提供培养基的名称及配方。

5.3.1.2 将带微距镜头或拍摄功能调整到微距摄影档的数码相机固定于翻拍架中央支柱的固定螺口上,旋转调节钮,使数码相机能够自如上下。

5.3.1.3 将待拍摄的大型真菌菌株培养皿置于数码相机镜头的正下方。

5.3.1.4 旋转翻拍架中央支柱旋钮,根据不同拍摄需求,调节数码相机镜头与培养皿的距离,分别拍摄菌落全景图、局部图等。拍摄菌落正面图像时,取下培养皿盖,调整翻拍架两侧的灯源,使两侧灯源呈45度向中央的培养皿照射,尽量避免“反光”的影响,调整翻拍架支柱旋钮,将数码相机上下移动使整个培养皿进入数码相机取景框内。

5.3.1.5 对准培养皿的菌落的中央部位调焦,使菌落画面清晰,调整翻拍架两侧灯光亮度,结合数码相机对光的调节,选定适宜模式,拍摄3~5张,从中筛选好的图片。

5.3.1.6 反转培养皿,拍摄菌落反面图像或局部特殊图像,重复5.3.1.2至5.3.1.5步骤。

5.3.2 菌落图像采集要求

5.3.2.1 拍摄的图像要求具有立体感,真实反映该菌株特征,如菌落的颜色、质地特征等。

5.3.2.2 菌落图像中的图片标示应大小适当、美观,图片标示内容包括菌株学名、培养基名称、培养时间、培养温度。

5.4 大型真菌光学显微图像的采集和要求

5.4.1 光学显微图像的采集流程

5.4.1.1 菌株的培养

将大型真菌菌株接种在适宜培养基斜面或平皿上,于最适生长温度下培养一定的时间至出现典型特征时,制片获取图像。

5.4.1.2 制片

擦净玻片,中央滴乳酚油或蒸馏水一滴。将挑针在乳酚油中或蒸馏水中沾湿后,挑取少许菌丝体,放于玻片中央的液滴中,加盖玻片。

5.4.1.3 图像的采集

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体细胞及其特化形态,并照相。对于培养条件下可产生有性阶段的真菌,参照5.4.1.2中的有关步骤,挑取菌丝体,观察有性生殖结构特征,并照相。对于只在自然条件下产生有性阶段的真菌,可采用切片、组织透明等方法观察其有性生殖结构,并照相。

5.4.2 光学显微图像采集要求

5.4.2.1 获取的菌丝体细胞图像应反映菌丝体类型、分枝角度、有无锁状联合等。

5.4.2.2 对于大型真菌中的子囊菌类,获取的有性生殖结构图像应反映子囊的形状、数目、排列方式及每个子囊所含子囊孢子的个数,子囊孢子的形状和颜色,侧丝的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对于大型真菌中的担子菌类,获取的有性生殖结构图像应反映担子的形状、担孢子的类型、担孢子形态、颜色及表面纹饰等;并设置比例尺显示出子囊、子囊孢子或担子、担孢子的大小。

参考文献

[1] Kirk P. M., Cannon P. F., David J. C., Stalpers J. A. Dictionary of the Fungi. 9th Ed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01

[2] 毕志树,郑国扬,李泰辉. 广东大型真菌志[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3] 弓明钦,陈应龙,仲崇禄. 菌根研究及应用[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4] 李钟庆. 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5] 卯晓岚.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 邵力平,沈瑞祥,张素轩,等. 真菌分类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7]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菌种保藏手册[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0

[8] 周德庆,徐士菊. 微生物学词典[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 标准化工作导则、指南和编写规则标准汇编[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10]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11]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 中国农业标准汇编[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附 录 A 大型真菌常用培养基配制方法

A.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取去皮马铃薯200克,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30分钟,滤去马铃薯块,将滤液补足至1000毫升,加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溶化后分装,15磅(121.3℃)灭菌30分钟。

A.2 马铃薯综合培养基(CPDA)

去皮马铃薯200克,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30分钟,滤去马铃薯块,将滤液补足至1000毫升,加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1 0.05毫克, 琼脂20克,溶化后分装,15磅(121.3℃)灭菌30分钟。

A.3 MMN培养基

CaCl2·2H2O 0.05克,麦芽浸膏3克,NaCl 0.025克,葡萄糖10克,KH2PO4 0.5克,蛋白胨15克,(NH4)2HPO4 0.25克,维生素B1 1毫克,MgSO4·7H2O 0.15克, FeCl3 (1%溶液) 1.2毫升,琼脂20克,蒸馏水1000毫升,溶化后分装,15磅(121.3℃)灭菌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