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Contact us

  •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中路24号院6号楼,100015
  • 010-53218311
  • 010-53218307
  • china-cicc.org:4789

标准规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标准规范>红曲霉菌属菌种资源描述规范

红曲霉菌属菌种资源描述规范

红曲霉菌属菌种资源描述规范

起草单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目次

目次......................................................................................................... 14

前言......................................................................................................... 15

引言......................................................................................................... 16

1 范围....................................................................................................... 17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7

3 术语和概念............................................................................................... 17

4 要求....................................................................................................... 18

5 描述内容.................................................................................................. 18

附表1红曲霉菌属菌种资源描述表.......................................................................... 25

附录1标准或通用培养基成分............................................................................... 26

参考文献...................................................................................................... 27

 

 

 

前言

本规范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提出。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程池、姚粟、李金霞、姜瑞波、顾金刚、周宇光、朴春根、叶强、张月琴、陈敏等。

 

引言

红曲霉菌属菌种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菌种资源, 是微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为真菌学研究、教学及生物技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菌种资源。红曲霉菌属菌种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广泛应用于酿酒、制醋、发酵食品、红曲色素、医药和保健品行业,但同时红曲霉菌在代谢过程中会形成有害物质,如桔霉素。

制定本规范是为了规范红曲霉菌属菌种资源描述,便于红曲霉菌属菌种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研究和利用,有效整理菌种资源,促进菌种资源信息化,实现菌种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可持续利用。

 

 

 

红曲霉菌属菌种资源描述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红曲霉菌属菌种资源描述要素和描述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红曲霉菌属菌种资源的收集、鉴定、整理、保藏,以及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网络系统的建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

《微生物菌种资源采集环境描述规范(试行)》

3 术语和概念

下列术语和概念适用于本规范。

3.1 红曲霉菌属 Monascus Van Tieghem

红曲霉菌属菌种菌丝有横膈、无色透亮或含深浅不同的红色色素、或深浅不同的褐色色素,细胞多核,细胞壁光滑,菌丝具不规则分枝,菌丝之间有网结现象。红曲霉菌属菌种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几乎同步发生:无性生殖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着生在菌丝顶端或侧面小梗顶端,单生或以向基的方式而形成链,分生孢子具平截基部、单细胞、多核、含油滴、倒梨形或球形、壁光滑、通常无色或含色素;有性生殖产生闭囊壳,壳内形成子囊,每个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闭囊壳成熟后破裂散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萌发后形成多核菌丝。

3.2 分类系统 Taxonomy

本规范建议参照D. L. Hawksworth & J. I. Pitt(1983)的分类系统,他们根据培养特征和显微镜特征将其分为三个种:丛毛红曲霉(Monascus pilosus K. Sato ex D. Hawksw. & Pitt)、红色红曲霉(Monascus rubber van Tieghem)、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 Went)。同时参照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表的五个新种:佛罗里达红曲霉(Monascus floridanus Cannon & Barnard)、苍白红曲霉(Monascus pallens Cannon, Abdullah & Abbas)、血红红曲霉(Monascus sanguineus Cannon, Abdullah & Abbas)、旱生红曲霉(Monascus eremophilus Hocking & Pitt)、新月红曲霉(Monascus lunisporas Udagawa & Baba),以及李钟庆(1982)发表的一个新种:橙色红曲霉(Monascus aurantiacus Li)。

3.3 分类 Classification

红曲霉菌属:真菌界(Eumycophyta),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子囊菌纲(Euascomycetes),散子囊菌目(Eurotiales),红曲霉科(Monascaceae),红曲霉属(Monascus);

4 要求

4.1 描述要求:

——描述内容应清楚、准确,力求完整;

——描述文体和术语应保持一致;

——要充分考虑该菌株的最新研究进展;

——能被微生物专业人员理解。

4.2 描述要素

描述要素分为3类:

——M:必备要素,必须描述的要素。

——O:可选要素,其描述与否视具体菌株而定。

——M或O:已有或容易获得的要素必须描述;很难或无法获得的要素可不描述。

5 描述内容

5.1 基本信息

5.1.1 平台资源号(M)

国家自然科技资源e-平台统一生成的资源编号。平台资源号长度为18位,前9位是资源单位编码,后9位是流水号,具体编写规则见《自然科技资源共性描述规范》。

5.1.2 菌株保藏编号(M)

应描述该菌株在保藏机构的保藏编号,由前缀和菌株编号两部分组成。前缀为保藏机构名称的英文缩写,前缀和菌株编号之间留半角空格。

5.1.3 中文名称(M)

应描述该菌株的中文名称。尚无中文译名时,可填“暂无”。

5.1.4 学名(M)

应描述该菌株完整的科学名称。对于鉴定到属,未鉴定到种的菌株,种名以“sp.”表示。

5.1.5 其它保藏中心编号(O)

宜描述该菌株在其它菌种保藏中心的保藏编号。其它保藏中心的编号由“=”开头,保藏编号之间用“=”连接。

5.1.6 来源历史(M)

应描述该菌株在收藏单位之间的转移情况。收藏单位以前左指向箭头“←”开始,收藏单位之间用“←”连接。

5.1.7 收藏时间(M或O)

应描述该菌株被保藏机构收集、保藏的时间。格式为YYYYMMDD,其中YYYY为年,MM为月,DD为日。

5.1.8 原始编号(M或O)

应描述该菌株的原始分离编号。

5.1.9 原产国 (M或O)

应描述该菌株分离基物采集地所在国家名称。

5.1.10 分离人(M或O)

应描述该菌株原始分离人的姓名。

5.1.11 分离时间(M或O)

应描述该菌株的原始分离时间。

5.1.12 干标本号(O)

如果该菌株有干标本,宜描述其标本保藏机构及保藏编号。

5.1.13 鉴定人(M或O)

应描述该菌株的鉴定人。

5.1.14 鉴定人所在单位(M或O)

应描述该菌株的鉴定人所在单位。

5.1.15 分离基物(M或O)

应描述该菌株分离物质的具体名称,对于寄生或共生的宜描述分离的具体组织部位。

5.1.16 采集地(M或O)

应描述分离基物的采集地区和采集地点。

5.1.17 采集地生境(O)

宜描述该菌株分离基物采集具体地点的生态环境,参照《微生物菌种资源采集环境描述规范》。

5.1.18 生物危害程度(M)

应描述该菌株的生物危害程度,其分类方法参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1:一类

2:二类 

3:三类

4:四类

5:不清楚

5.1.19 模式菌株(M)

应描述该菌株是否是模式菌株。

1:模式菌株 

2:非模式菌株

5.1.20 分类地位 (M)

应描述该菌株的界、门、纲、目、科、属、种。

如需要,可描述该菌株的变种、亚种、专化型、融合种名称及生理小种类型等。

5.2 特征特性信息

菌株形态学性状描述中,对颜色的描述通常先以常识性的颜色描述,然后再加上色谱上的具体颜色名称,色谱可参照Kornerup, A. & Wanscher, J. H. (1978)《Methuen Handbook of Colour》,或者参考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1957)出版的《色谱》。显微性状测量大小时,球形和半球形者测量其直径,以直径范围表示,单位为µm;其他形状需测其长度和直径,以长度范围×直径范围表示,单位为µm。

5.2.1 标准(或通用)培养条件(M)

描述红曲霉菌属菌种的形态学性状时,应注明所采用的标准(或通用)培养条件。标准(或通用)培养条件包括标准培养基、培养温度及培养时间。标准培养基为:查氏酵母膏琼脂(Czapek yeast exatract agar, CYA)、麦芽精琼脂(Malt extract agar, MEA)、25%甘油硝酸盐琼脂(25% Glycerol nitrate agar, G25N);培养温度为25℃(CYA、MEA、G25N),5℃和37℃(CYA);培养时间通常为7天。 

5.2.2 菌落直径(M)

应描述该菌株菌落直径,从菌落背面测量,单位为mm。

5.2.3 菌落颜色(M)

菌落颜色主要是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链)和菌丝体的颜色组成,应描述菌落颜色。

5.2.4 菌落厚薄(O)

菌落的厚薄宜描述其深度(depth),单位为mm。

5.2.5 菌落表面(O)

菌落表面可能平坦,或有不同程度的规则或不规则的放射状皱纹、沟纹、突起或凹陷等,宜描述菌落表面情况。

5.2.6 菌落质地(M)

菌落质地通常可以肉眼观察或借助低倍显微镜观察,主要分为丛卷毛状、羊毛状、绳状、颗粒状和粉末状,应描述菌落质地的类型。

5.2.7 菌落边缘(O)

菌落边缘规则或   ,应描述菌落边缘形状或是否规则。

5.2.8 渗出液(M或O)

渗出液是菌株在菌落表面渗出的液滴,可能无色或有不同的颜色。应描述菌株是否产生液滴,以及产生液滴的颜色

5.2.9 可溶性色素(M或O)

有些菌株产生不同程度的可溶性色素并扩散至培养基,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应描述菌株是否产生可溶性色素,以及产生可溶性色素的颜色。

5.2.10 菌落反面颜色(M)

菌落反面颜色通常是基内菌丝体及其产生的色素的颜色,可能无色或呈现不同颜色。应描述菌落反面的颜色。

5.2.11 菌丝(M)

菌丝无色或含有深浅不同的红色色素、褐色色素,具不规则的分枝,应描述菌丝颜色和分枝情况。

5.2.12 分生孢子(M)

分生孢子着生在菌丝顶端或侧面小梗顶端,单生或以向基的方式而形成链,分生孢子具有平截的基部,单细胞,多核,含油滴,倒梨形或球形,壁光滑,通常透亮或含色素,应描述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壁表面的粗糙程度。

5.2.13 闭囊壳(M)

红曲霉菌属菌种有性生殖阶段产生闭囊壳,最初的闭囊壳是由雄器与雌性器官的的受精丝接触,并在两性器官下生出的纠结菌丝包围形成,成熟后的闭囊壳壳壁较薄,无孔口。如形成闭囊壳,应描述其形状和大小。

5.2.14 子囊(M)

子囊是由闭囊壳内产囊器形成,初为子囊母细胞,后子囊母细胞的核分裂,形成子囊孢子,子囊母细胞成为子囊,子囊壁在子囊孢子成熟过程中解体消失。每个子囊通常内含8个子囊孢子,应描述子囊的形状、大、含有子囊孢子数量以及子囊壁的消失情况。

5.2.15 子囊孢子(M)

子囊孢子椭圆形或近球形;壁平滑或呈现不同程度的粗糙;无色或黄色。应描述子囊孢子形状、大小、颜色和表面粗糙程度。

5.2.16 碳源利用(O)

    宜描述该菌株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

5.2.17 培养基编号(M)

应描述该菌株最适培养基的统一编号,由前缀和培养基编号两部分组成。前缀为统一培养基编号的英文缩写CM,编号以4位数字表示,前缀和编号之间不留空格,培养基的统一编号参照《中国菌种目录》。

5.2.18 温度 (M)

应描述该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及最低温度,以℃表示。

5.2.19 pH值 (O)

宜描述该菌株生长最适pH值、最高pH及最低pH值。

5.2.20 生理生化特性 (O)

宜描述该菌株特有的生理、生化特性。

5.2.21 特殊遗传标记 (O)

对于具有特殊遗传标记的菌株,宜描述其具体的遗传标记信息。

5.2.22 核苷酸序列信息 (O)

宜描述该菌株的核苷酸序列信息,如ITS1-5.8 S-ITS2序列信息等,并注明核苷酸序列注册号。

5.2.23 菌株用途 (O)

宜描述该菌株已知的主要用途及功能特性。

5.2.24 致病对象 (O)

宜描述病原菌种的致病对象类群。

1:人

2:动物

3:人畜共患

4:植物

5:微生物

6:无

7:不清楚

5.3 其它信息

5.3.1 图象信息 (O)

宜描述该菌株的菌落、孢子、产孢结构、组织等图象信息。

5.3.2 文献信息(O)

宜列出该菌株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

5.3.3 保存方法 (M)

应描述适合该菌株长期保藏的技术方法。

 

附表1红曲霉菌属菌种资源描述表(待修改)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基本信息

平台资源号

 

菌株保藏编号

 

中文名称

 

学名

 

其它保藏中心编号

 

来源历史

 

收藏时间

 

原始编号

 

原产国

 

分离人

 

分离时间

 

干标本号

 

鉴定人

 

鉴定人所在单位

 

分离基物

 

采集地

 

采集地生境

 

生物危害程度

 

模式菌株

 

分类地位

 

特征特性信息

标准(或通用)培养条件

 

菌落直径

 

菌落颜色

 

菌落厚薄

 

菌落表面

 

菌落质地

 

渗出液

 

可溶性色素

 

菌落反面颜色

 

分生孢子梗

 

孢梗茎

 

帚状枝

 

分生孢子

 

菌核

 

闭囊壳

 

子囊

 

子囊孢子

 

裸囊壳

 

培养基编号

 

温度

最高________℃;     最适________℃;    最低­­­________℃

pH值

最高________         最适________        最低­­­________

生长速度

 

生理生化特性

 

特殊遗传标记

 

核苷酸序列信息

 

菌株用途

 

致病对象

 

其它信息

图象信息

 

文献信息

 

保存方法

 

           

附录1标准或通用培养基成分

查氏酵母膏琼脂(Czapek yeast exatract agar, CYA)

K2HP O4    1g

查氏浓缩液    10ml

酵母抽提物     5g

蔗糖          30g

琼脂           15g

蒸馏水         1000ml

麦芽汁琼脂(Malt extract agar, MEA)

麦芽抽提粉      20g

蛋白胨           1g

葡萄糖          20g

琼脂            15g

蒸馏水          1000ml

25%甘油硝酸盐琼脂(25% Glycerol nitrate agar, G25N)

K2HP O4          0.75g

查氏浓缩液       7.5ml

酵母抽提粉       3.7g

甘油(分析纯)     250g

琼脂              12g

蒸馏水           750ml

 

 

 

 

 

 

 

 

 

 

 

 

 

 

 

 

 

 

 

 

参考文献

(1)    Alexopoulos CJ, Blackwell M, Mims CW. 菌物学概论. 姚一建, 李玉等译.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    周立平,Philipppe JB,孙佰申,陈旭峰. ‘2004东方红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浙江工业大学. 2004.

(3)    李钟庆,郭芳.红曲菌的形态与分类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4)    Prescott LM, Harley JP, Klein DA. Microbiology. Fif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2

(5)    Kirk PM, Cannon PF, David JC, Stalpers JA. Dictionary of the fungi. 9th edition. UK: CABI Bioscience. 2001

(6)    邢来君,李明春. 普通真菌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小型丝状真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试行)(内部资料2004制定). 微生物平台建设项目组.

(8)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菌种保藏手册.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0

(9)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0)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中国菌种目录.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11)曹一化,刘旭等. 《自然科技资源共性描述规范》.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Hawksworth DL,Pitt JI. A New Taxonomy for Monascus Species based on Cultural and Microscopical Characters. Aust. J. Bot., 1983, 31, 51-61.

(13)Park HG, Stamenova EK, Jong SC. Phylogeneic relationships of Monascus species inferred from the ITS and the partial b-tubulin gene. Bot. Bull. Acad. Sin. 2004, 45:325-330.